(一)LNG接收站接收能力持续提高
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《202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3年底,国内已建成LNG接收站28座,年接收能力超过1.16亿吨,储罐容量达到1800万立方米,可储存LNG100亿立方米。
2024年5月21日,随着“玛可玛(MACOMA)”号LNG运输船顺利靠泊在厦门港后石港区隆教作业区1号泊位,国内大陆第29座接收站漳州LNG接收站顺利投产,填补了厦漳泉地区无LNG接收站的空白,为福建省清洁能源进口开辟了新通道。漳州LNG项目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隆教畲族乡兴古湾北侧,一期包括三座16万立方米LNG储罐、设计LNG加工能力为300万吨/年。6月30日,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单罐容量****的LNG储罐群——中海油盐城“绿能港”项目6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在江苏盐城全部建设完工,这标志着************的LNG储备基地全面建成。中海油盐城“绿能港”项目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港工业园区,是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及互联互通重点规划项目,一期工程建造10座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,包含4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和此次建设完成的6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,总罐容达250万立方米。
据悉,2024年,全国在运LNG接收站达33座,总接卸能力16304万吨/年。2025年,预计6座新建LNG接收站投产,2座在运LNG接收站完成扩建,全国载运LNG接收站39座,总接卸能力20144万吨/年。“十五五”期间,预计11座LNG接收站投产,至2030年底,全国接卸能力或将新增4353万吨/年,接卸能力提升至24497万吨/年。
(二)LNG接收站接连投运推动LNG进口能力快速增长
LNG接收站是我国LNG进口的唯一窗口,LNG接收站的接连投运推动我国LNG进口能力快速增长。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,2023年,我国天然气进口11997万吨,同比增长9.9%。其中,LNG进口量7132万吨、同比增长12.6%;管道气进口量4865万吨、同比增长6.2%。LNG进口量在天然气进口总量中的占比及LNG进口量的同比涨幅均大于管道气。2023年,我国再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****的LNG进口国。全年共计约11份新的LNG长协开始执行,合同量约640万吨/年。
从LNG消费情况来看,今年上半年,国内LNG消费量为1957.38万吨,同比增长31.37%。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《中国能源展望2060(2024年版)》报告预计,2025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约4250亿立方米,占一次能源的比例约9%;2040年前后国内天然气需求将达峰,峰值约为6100亿立方米,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将近13%。国内天然气产量在2040年前后达到峰值,峰值规模3100亿立方米左右。由此判断,我国天然气总进口量峰值约在3000亿立方米以内,增长空间较大。随着消费量和进口量的增长,国内LNG接收站规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。
(三)LNG接收站在保障天然气供应方面作用愈加突出
LNG接收站在整个天然气产业链中具有接收、气化和调峰功能,是产业链上的重要基础设施。国内已投入运营的接收站,大多与内陆天然气管网相连接,凸显其在快速响应能力方面的优势,能够为城市供气的调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。从天然气保供形势来看,纵观近几年国内天然气市场,“淡季不淡、旺季更旺”已成为主旋律,LNG接收站在每年的迎峰度夏、度冬中有效提升了供气冲锋能力,对完善天然气的保供、天然气的运行和接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
以大鹏LNG接收站为例,该接收站供应广东省的气量约占广东省同期天然气消费量的40%,省内超过一半的天然气发电机组由广东大鹏LNG接收站供应。今年7月以来,受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影响,广东省有超过100个预警区域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,用气用电需求持续攀升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天然气供应的主力军,大鹏LNG接收站于7月共接卸11船,LNG外输量达80.2万吨,切实发挥了区域能源供应“顶梁柱”作用。